声学造影剂及二次谐波成像在肝癌中应用初探

    声学造影剂及二次谐波成像在肝癌中应用初探
 
    作者:程天明 刘翠红 袁爱
 
    关键词: 声学造影剂 二次谐波成像 肝癌 血管 超声
 
    摘要:目的:探讨微气泡型声学造影剂及二次谐波成像在肝癌中的应用特点。方法:22例肝癌病人经外周静脉注射造影剂前后(剂量0.5~1.0 ml)行基波成像、彩色多普勒成像及二次谐波成像检查。二次谐波成像用1.7/3.4 MHz(ATL-HDI 5000)或1.8/3.6 MHz(HP5500)。结果:肝动脉期肝脏多数无明显增强,少数病灶内出现斑点状回声增强,门静脉增强后肝组织才明显增强,但肿瘤组织增强不明显。增强后有利于低回声病灶的显示而对高回声病灶或中高混杂回声病灶显示无益。增强后可显示更多的瘤血管。彩色多普勒成像增强程度不及二次谐波成像,但结果相似。结论:微气泡型声学造影剂主要反映肝组织总体供血量的变化,相对于正常肝组织来说肝癌总是少血管的。造影剂及谐波成像可以改善血管的显示,谐波成像的组织定征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
 
    近来经外周静脉注射用声学造影剂的研制取得较大进展,但该类造影剂在肝癌中的应用还较少[1]。二次谐波成像是超声技术的最新发展之一,它是利用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能量转化为高次谐波的特性,进行非线性参量的计算机模拟成像[2]。我们用经外周静脉注射声学造影剂并行二次谐波成像,探讨它们在肝癌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22例1997年11月至1999年2月在我院肝胆外科和消化内科住院的肝癌病人,均为男性,年龄35~75岁,平均(44.6±13.2)岁。1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8例经影像学检查和AFP等检查确诊。
 
    1.2 声学造影剂:我院药学部提供。9例用声振型声学造影剂,该造影剂系用5%白蛋白溶液经XL2020型声振仪声振处理60秒,制成微气泡在(4.2±2.4) μm,浓度大于108/ml的造影剂。另13例用“全氟显”声学造影剂,这是一种含氟丙烷白蛋白的冻干品,临用前用生理盐水3 ml稀释并两手搓动制成,微气泡大小和浓度与声振型相似。每例均经前臂浅静脉注入造影剂0.5~1.0 ml,可重复注射,少量生理盐水在注射造影剂后冲管,以利造影剂尽快进入循环。
 
    1.3 超声仪器及成像方法:先后采用ATL公司提供的HDI5000样机和Hewlett Packard公司提供的HP5500样机及我院购买的HP5500超声仪检查,部分病例用GE公司的Logiq500或Esaotebiomedica公司的AU4超声仪检查。HDI5000和HP5500均具备基波成像和二次谐波成像等多种功能。基波成像为3.5 MHz或4.0 MHz。HDI5000二次谐波成像的频率是1.7/3.4 MHz,HP5500二次谐波成像的频率是1.8/3.6 MHz。造影剂使用前行基波成像并定位,后改用二次谐波并注射造影剂。用录像带或光盘保存图像,回放以分析。Logiq500和AU4型超声仪成像频率是3.5 MHz,行基波成像和增强后的彩色多普勒成像。
 
    2 结果
 
    2.1 增强前基波成像:结节型肝癌8例,6例为低回声病灶,右后叶的1例,大小约3.4 cm×2.7 cm,界尚清,但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回声对比不甚强,余边界清晰,显示清楚;另2例呈稍高回声结节,界清。巨块型肝癌8例,肿块大小6.1~12.6 cm,6例为高回声界清包块;1例位于左半肝病灶,内部回声不均,以中高回声混杂为主,伴散在分布的类圆形低回声暗区;1例为低回声界清包块,大小约8.0 cm×7.3 cm。6例弥漫型肝癌,呈中高混合回声,边界不清,其间可见条索状低回声血管样结构。
 
    2.2 增强后彩色多普勒成像及二次谐波成像:注射造影剂后,在门静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增强前,大部分病例肝内看不到明显增强回声,只有3例巨块型肝癌和2例弥漫型肝癌可注意到病灶有点状增强。当门静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增强后,正常肝组织才明显增强,但病灶增强不明显。
 
    结节型病灶内部多无明显增强表现,1例“延迟扫描”(再经10秒)时出现斑片状回声增强。多数低回声病灶基波成像已显示清楚,二次谐波灰阶成像依然清晰,位于右后叶病灶,基波成像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回声对比不甚强,二次谐波成像因周边肝组织回声增强,显示更清楚,并可见周边环绕血管。2例稍高回声结节,增强后周围正常肝组织回声增强,与病灶间回声对比减弱。
 
    8例巨块型肝癌,6例造影前呈高回声界清病灶,注射造影剂后成像周围正常肝组织回声增强,与病灶间回声对比减弱,以及病灶内部和周边出现条索状、斑片状增强回声,病灶显示不如造影前清晰,出现“肿瘤消失现象”,其中1例增强早期出现肿瘤消失现象,再经数秒后周围正常肝组织增强效应减退,但病灶仍残留增强回声。1例混合回声界不清病灶,增强后仍呈混合回声,类圆形低回声区亦无变化,术后证实有坏死液化灶。1例低回声界清病灶,注射造影剂后(仅行基波成像)病灶无明显增强,周边正常肝组织回声增强,对比增加。
 
    6例弥漫型肝癌,注射造影剂后(1例仅行基波成像)仍呈混合回声,界仍不清,病灶内可见条状、片状增强。
 
    应用logiq500和AU4行彩色多普勒成像者增强程度不如二次谐波成像,但结果相似。
 
    可见,肝癌组织中应用声学造影剂增强后对低回声型病灶显示有帮助,对高回声或中高混合回声型病灶显示无益。应用造影剂早期仅少数病灶可注意到出现点状增强,多数病例是在门静脉增强后肝实质明显增强,而病灶增强不明显。有些病灶增强回声滞留时间长于正常组织。
 
    3 讨论
 
    超声诊断是基于声波通过不同声学性能的二种介质时发生反射或 散射的特性进行的,当两种组织的声阻抗较接近时就很难从显示的图像中区分它们,因此,普通超声反映肝内肿瘤血流动态变化和组织特征有较大困难,人们试图用与人体组织的声学特性有较大差异的造影剂增加血流信息[2]。实用的声学造影剂是自由的或包被的微气泡型造影剂[3],液体中的微气泡有较大的散射能力而能增加造影效果。
 
    我们所用的造影剂就属蛋白质包被的微气泡型造影剂。与CT或MRI造影剂不同,微气泡造影剂只停留在血管床内直至被破坏或吞噬。因此,它只增强流动血管的回声[4]。注射造影剂后组织回声增强程度的差异只反映流经该组织微气泡含量的多寡,亦即组织供血量的差异。因此,该类造影剂在心肌声学造影中反映心肌缺血性疾病有较大价值[3,5,6]。
 
    二次谐波成像是一种基于非线性参量B/A的成像,B/A是状态方程泰勒级数展开式中二阶项系数与线性系数之比,是非线性声学中的基本参量,它决定了超声波通过介质时产生的非线性效应的大小。血液中微气泡的尺寸与入射声波的频率相似时会产生共振现象,这种共振作用可以大幅度地增加散射强度,气泡共振的非线性导致了样品非线性参量B/A的急剧增加,微气泡造影剂的作用明显增强[2]。
 
    肝脏的血液供应有其特点,除了接受肝动脉供血外,还接受门静脉供血,而且门静脉供血是正常肝实质供血量的2/3以上。理论上,经外周静脉注射声学造影剂后,造影剂先经肝动脉向肝内分布,随后门静脉内出现造影剂,再次向肝内分布,其后肝内组织的增强效应是肝动脉与门静脉增强的综合效应,反映的是总体供血量的变化。
 
    实际应用中,Kono[7]报道可以区分动脉期与门静脉期,而且肿瘤增强的出现与消失均早于正常肝实质。我们仅观察到少数病例在门静脉出现明显增强前,肝内有点状回声增强,而待门静脉出现增强后,肝内组织才出现明显增强回声,增强程度亦以正常肝实质为主。此结果与Schneider[8]观察结果相似。说明肝癌总体供血量少于正常肝实质。此结果亦支持Wang[9]的观点,肝癌无论大小都是少血管的。虽然肝癌在肝动脉血管造影时,与周围正常肝实质相比有多血管与少血管之说,但正常肝实质的2/3血供来自门静脉系统,综合而言,肝癌总是少血管的。
 
    由于经外周静脉注射声学造影剂反映更多的是肝内组织总体供血量的变化,所以正常肝实质增强效果明显强于肿瘤组织,这有利于低回声病灶的显示。但为何有些病例病灶内增强回声滞留时间长于正常肝实质,有待进一步研究。经外周静脉注射声学造影剂能否区分动脉期与门静脉期也有待调整造影剂用量基础上进一步观察。
 
    体外声学实验研究中发现不同组织的非性线参量有明显的差异和变化,而线性参量的变化较小,非线性参量有可能成为鉴别生物组织特征的新参量[2]。但本研究以肝癌为主,二次谐波成像鉴别生物组织特征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经外周静脉注射微气泡型声学造影剂及其二次谐波成像反映的主要是肝脏总体供血量的变化,它在反映肝内占位病变的血液供应状况有一定价值。
上一篇:岩藻糖苷酶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下一篇:肝癌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进展